家里住别墅、吃饭有食堂、务工去大棚、闲暇听听戏……这是记者在蒙城县庄周街道马店村看到的景象,可就在几年前,这里还是一个垃圾乱丢、污水横流的“城乡接合部”。
是什么让马店村实现了从“城乡接合部”到“城市后花园”的华丽转身?近年来,马店村不断强化党建引领,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,走上了村容整洁、产业兴旺、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之路,并于2019年成功获评省级重点美丽乡村。
马店村村居新貌
美了乡村 乐了村民
走进马店村,一幢幢小别墅鳞次栉比,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,河边绿树成荫,桥边鲜花争艳,村民们闲暇时或到书香村居里读书,或到文化大礼堂看演出,每到夜色来临,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广场上翩翩起舞……
“新村的环境非常适宜居住,我们过得很舒心。”马店村村民崔镇海说,住着三层小楼,绿树成荫、鸡犬相闻,学校、卫生院、养老院一应俱全,一点儿不比城里差。崔镇海今年60多岁,是土生土长的马店村人。在他的记忆中,以前的马店村虽然紧邻县城和交通干线,但无论是经济还是环境都很差,很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,他也是其中一员。2018年,在城市里奋斗了大半辈子之后,崔振海选择和老伴儿回到美丽的马店新村生活,每天养养花、种种菜,照看就近入学的孙女,享受着天伦之乐。
新村虽好,但也有令人头疼的难题。马店新村建成投入使用后,许多村民迁入风景如画的美丽新村,但是长期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并没有随之完全改变,散养的鸡鸭鹅狗到处乱跑,绿化带、路牙石等常常被人为损坏,生活垃圾和污水也无人管理,这成了马店村亟需破解的难题。
“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儿,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维护。”马店村党支部书记崔振友说,为了维护乡村环境整洁,马店村结合村规民约,牵头成立了新宏驿物业管理公司。物业公司对村子进行常态化服务管理,引导群众爱护新村环境、保护基础设施,还经常发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治理。长此以往,村民逐渐提高了主人翁意识,把村子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,新村的面貌越来越美,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。
蔬菜种植户纪学勇在察看蔬菜长势
马店村文化广场一角
远近闻名的“蔬菜村”
近日,记者在马店村农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,蔬菜大棚里面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喜人景象,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采收蔬菜。据该合作社负责人纪学勇介绍,合作社主要从事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、露地蔬菜种植,目前流转土地近2000亩,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,其中贫困户50余人,每人每年可增收5000余元。
马店村位于蒙城县307线路北,紧邻县城,交通便利,紧邻涡河,水源充足,地理位置优越。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,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,产业基础深厚,市场口碑良好,不仅能够满足周边地区的蔬菜供应,还远销江、浙、沪等地。
提起马店村蔬菜产业发展,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,当时面对“辛辛苦苦干一年、收入只有几百元”的现状,勤劳智慧的马店人改变了思路,种麦种豆收入不行,为啥不试试种菜?
“从那时起,马店村就认准了蔬菜种植这条路。”崔振友说,现如今,马店村已形成春提早、秋延后、夏遮阳、冬增温的露地蔬菜与设施蔬菜相配套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,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。
目前,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,以甘蓝、大白菜为主,黄瓜、西芹、辣椒、番茄、毛豆等多品种共同发展。依托蔬菜种植等产业,马店村拥有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11家、国家级种植合作社1家。这些合作社大大方便了村民就近务工,使村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,目前马店村已经实现全村脱贫。
富了“口袋” 还要富起“脑袋”
杜绝铺张浪费、崇尚文明新风、自觉移风易俗……漫步在马店村的文化广场,一股文明新风迎面扑来。集名言警句、道德故事为一体的各类文化标识牌,醒目地展示在广场四周,为培育文明乡风营造了良好的氛围。
培育文明乡风,首先要培育良好家风。7月22日,马店村在文化大礼堂举行“好家训培育好家风”文艺演出。演出通过情景剧、快板书、家书诵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,让村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良好家风家训的感染和熏陶。
“过去,我们村最头疼两件事:请客大操大办、修建墓碑相互攀比。”崔振友说,现在不仅村容美了、村民富了,移风易俗也悄然兴起。
为推动移风易俗,马店村定期组织移风易俗宣传活动。志愿者现场向村民发放宣传材料,呼吁村民转变思想观念、破陈除陋,倡导婚事新办、喜事小办、丧事简办。经过反复宣传,移风易俗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。
“富了‘口袋’还不够,富了‘脑袋’才算好哩。”马店村村民说。昔日,村民们闲暇之余喜欢三五成群打麻将,而现在他们更喜欢到书香村居读书看报,到广场跳舞打拳。在这里,美丽乡村不只是停留在眼前,更体现在村民心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