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新闻网讯 12月5日,在谯城区古城镇祖寨村周三振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员工正在赶装春节订单粉皮。“春节是公司最忙的时候,每天能出售粉皮400至600斤。”公司负责人周三振说,自从自家粉皮销售搭上了互联网,产品越卖越好,收益显著增加。
周三振家之前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粉皮手工加工作坊。2018年,在参加完谯城区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提升班后,周三振成立了食品有限公司,注册了网络账号,开始在网上销售自己品牌的“纯绿豆周记粉皮”。“我家从事绿豆粉皮加工已有上百年历史了,我的手艺就是从父亲手中接过来的。”周三振说。
“机器加工只是省去了在土灶锅里用‘铜旋旋’制粉皮的过程,而绿豆泡制、磨浆、调浆、沉淀等工艺,还是靠人工来完成的。”周三振说,这样既有利于保障纯绿豆粉皮的口感与质感,又干净卫生。
传统的绿豆粉皮加工是前一天把绿豆在大缸里充分浸泡后,捞出绿豆,用清水冲去杂质,磨浆,再经过细箩去渣,剩下的粉汁再进行沉淀、发酵形成湿粉块,用凉水把湿粉块调匀成糊状醒上一夜,第二天在土灶锅里用“铜旋旋”制作,经凉水冷却后放到帘子上晾晒成粉皮。
“手工旋制粉皮既要把握灶锅水的温度,又要掌握铜旋的旋转速度,这既是一项体力活又是技术活。”周三振说,现在有了机器,温控、速度、厚薄等都有机器来完成,日加工粉皮量也由原来的几十斤提高到现在的几百斤。每年除去10多万元人员工资外,年净利润达到了30余万元。
“他们家的粉皮晶莹透亮,富有弹性且不粘连,久煮不变形,清香易嚼,老人特别喜欢吃。”前来购买粉皮的祖寨村村民刘萍说,她经常来这里买粉皮,不仅自家吃,还会送给亲朋好友,现在粉皮已经成了走亲访友的实用礼品。
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,稳定客源,周三振还与附近生产芝麻油、麻花的加工企业抱团合作,开展互带产品销售业务。“在和安徽省级‘非遗’古城镇王魁知麻花合作以来,俺们公司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了,回头客更多了。下一步我也要积极申请‘非遗’,更好地把传统粉皮产业传承下去。”周三振说。
近年来,古城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帮助当地制作粉皮、豆腐、芝麻油等农产品的传统手工业者,在完善传统制艺的基础上,精准对接市场,利用网络拓展业务,跑出致富“加速度”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